性急的顧客
一般來說,這種類型的人說話速度快,動作也比較敏捷。所以,如果這種人遇到一位慢吞吞的銷售員,那真是“急涼風遇上慢郎中”,會把他急死的。
應對這種顧客,首先要精神飽滿,清楚、準確而有效地回答對方的問題,回答如果脫泥帶水,這種人可能就會失去耐心,聽不完就走。所以對這種類型的人,說話應注意簡潔、抓住要點、避免扯一些閑話。
這種人還可能在盛怒之下,拂袖而去!所以,銷售員一定要盡力配合他,也就是說話的速度要快一點,處理事情的動作要利落一點。因為這種人下決定很快,所以,銷售員只要應和他,生意就很快做成了。
善變的顧客
這種人容易見異思遷,容易決定也容易改變。如果他已經買了其他公司的產品,你仍有機會說服他換新,不過,即使他這次買了你公司的產品,也不能指望他下次還來做你的忠實顧客。
這類顧客表面上十分和藹,但缺少購買的誠意。如果銷售人員提出購買事宜,對方或者左右而言他,或者裝聾作啞。在這類顧客面前,要足夠的耐心,同時提出一些優惠條件供對方選擇。對于產品的價格,這類顧客總是認為,銷售人員一定會報高價格,所以一再要求打折。銷售人員不要輕易答應對方的要求,否則會進一步動搖其購買的欲望。
夸耀財富的顧客
喜歡在別人面前夸富,如“我擁有很多事業”,“我和很多政要有交往”,同時還會在手上戴上挺大的一個金戒指或什么的,以示自己的身價不凡。他不一定真的有多少錢,但他可能不在乎錢。
他既然愛炫耀,你就成全他,恭維他,表示想跟他交朋友。如果你覺得他手頭當真沒有錢,那么在接近成交階段時,你可以這么問他:“你可以先付定金,余款改天付!”一 來為了照顧他的面子,二來讓他有周轉的時間。
冷靜思考的顧客
他可能喜歡靠在椅背上思考,口里銜著煙,有時則以懷疑的眼光觀察你,有時候甚至會表現出一副厭惡的表情。初見面時,他可能也會禮節地對待你,但他的熱情僅止于此。他把你當成演員,他當觀眾,一言不發地看你表演,讓你覺得有點壓力。
在你介紹商品時,他雖然并不專心,但他仍然會認真地分析你的為人,想知道你是不是很真誠。一般來說,他們大多具有相當的學識,且對商品也有基本的認識,你萬不可忽視這一點。
和他們大交道,最好的辦法是你必須注意傾聽他說的每一句話,而且銘記在心,然后從他的言辭中推斷他心中的想法。
此外,你必須有禮貌和他交談,謙和而有分寸,別顯得急不可待的樣子。
你可以和他聊一聊自己的背景,讓他更了解你,以便解除他的戒備之心。
你還要學會打破僵局的辦法,并且要自信地表現出自己是一個專業而優秀的
銷售員。
內向含蓄的顧客
這種顧客給你的印象好象有點神經質,很怕與銷售員接觸。一旦接觸,他就喜歡在紙上亂寫亂畫。他深知自己容易被說服,因此你一旦出現在他面前,他便顯得捆擾不已,坐立不安,心中嘀咕:
“他會不會問我一些尷尬的事呢?”
對此類顧客,銷售人員必須從熟悉產品特點著手,謹慎地應用層層推進引導的辦法,多方分析、比較、舉證、提示,使顧客全面了解利益所在,以期獲得到對方的理性的支持。與這類顧客打,交道,銷售建議只有經過對方理智的分析和思考,才有被顧客接受的可能;反之,拿不出有力的事實依據和耐心的說服證明講解,銷售是不會成功的。
感情沖動的顧客
這種人天性激動,易受外界慫恿與刺激,很快就能做決定。銷售員可以大力強調產品的特色與實惠,促其快速決定。當顧客不想購買時,須應付得體,以免影響其他的顧客。
必要時提供有力的說明證據,強調給對方帶來的利益與方便,支持推銷建議,做出成交嘗試,不給對方留下沖動的機會和變化的理由。
日本著名談話藝術家德川聲說,我們日常與人說話的目的,不外有基于意志的、基于感情的、基于求知的。
基于意志:你心理想些什么就要用談話宣泄出來。有心事埋在心中而不說出來,確實是一種很大的痛苦。所以有許多人寧愿花很多代價去保持兩三個知己朋友,以便有事時向他們傾訴。
基于感情:是我們平素所謂的聯絡感情,其目的是由于彼此的談話,使雙方感情有所增進。
基于求知:是你想認識某一種事物,或為了某一事情而請教別人。
同一句話,措詞略有不同,效果相差卻甚遠
美國電影明星辛西婭.吉布,某次出席一個聚會,穿的是一件紅色的大衣。第二天,許多親友和記者來問及那件紅大衣的事,問法有如下的不同:
“吉布小姐,昨天你穿什么顏色的大衣?”——自由式
“吉布女士,你昨天穿了件大衣,是紅色,還是什么顏色?”——半自由式
“是紅的么?”——肯定式
“不是紅的吧?”——否定式
“是紅的,還是白的?”——選擇式
“是深紅還是淡紅的?”——強迫式
吉布事后對人說,她最不開心是聽到“否定式”的發問,對于強迫式也不感到愉快。她笑道:“他們何不問我那件大衣是淺綠還是深綠?那樣我會爽快的答他——是紅的”。
聰明的人都喜歡用間接法來應酬,但是大都加以濫用,所以有時候弄巧成拙一般來說,凡是可能直接使對方難過,或有所損害的,都以用間接法為宜。
例如:某地有個退休干部,年已97歲,已拿退休工資數十年,每次都由他的孫子到有關部門領取。一次財務處換了一個新人,他看見花名冊上寫著領薪人的出生年份是1906年,算一算豈不已年近百歲,心想可能是他的孫子蓄意隱瞞報薪人的死亡,從而冒鈴退休工資。
本來他可以問:“喂,老友,這個老先生究竟死了沒有?”可是他并不這
樣問,卻用“間接法”:“老先生在1906年出生,今年可有幾歲了?”
聽這話的人當然知道對方用意何在,于是答到:“今年97歲了,托福他還健在。”
對方疑團頓釋,當即語帶歉意地說:“是嗎?恭喜你有這么一個長壽的祖父。”于是雙方滿意告別。
要知道別人的年齡,直接詢問也常會得不到好結果,尤其是問女性年齡,簡直會被對方認為是一種侮辱。被選為日本第一號保險銷售員的原一平,常用以下的方法問別人的年紀。
他先問對方:“你看我今年幾歲?”
對方說:“三十四五歲吧?”
原一平就說:“你猜中了,我今年34,你呢?我看四十二、三吧?”(故意把對方估計年輕一些)
“哪里,我今年48歲了!”
頂部
客服
微信掃碼聯系客服